南辕北辙的中国汽车生日派对

2020/07/22/ 07:13 来源:启配信息

整个五一,我的手机不断收到各类机构的生日祝福,包括我的blog上也是如此。感谢政府的话就不先说了,我首先要感谢各位送我虚拟和真实生日礼物的网友和公关媒体朋友……遗憾的是,我的生日其实不是五月一日,那只是70年代的户籍民警们一片好心——让出生在那个年代的宝宝都和我党、我国、我军的节日相关联,比如我是5月9日的生日,户籍民警同志就会好心地给写成5月1日出生,这样5月1日就成为有身份证为证的名以生日。能在劳动节那天过生日其实蛮幸福,家里因此多做两个菜,而且生日那天可以举国同庆,这本是个两全其美的事情。但对我个人而言,5月1日这个名义上的生日没有太大意义,我更钟情于5月9日,因为每年的母亲节几乎总是在那个日子的前后——过生日的同时想念远在家乡的妈妈,这对我无比重要……

对惯于把中国汽车产业人格化的新闻媒体来说,五一期间闭幕的北京车展算得上是中国汽车的生日派对。车展期间各主流媒体“被安排”进行了各类专访、面访,大量非官方的资讯借助媒体的话筒进入了公众的视线,这与年轻人生日派对上传播闺中密友的个人隐私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大量涌现的官方和非官方资讯使得这届车展相比2008年北京车展,又有更多的汽车网络门户的编辑和厂商PR被累得半死,车展之后两天明显各网站汽车频道更新速度慢了半拍——该歇歇了,不然汽车产业的生日就得变成编辑和厂商PR们的忌日了:)

从观后感来说,我认为北京车展正在成为全球唯一重要的车展,这倒不是因为它真能引领什么方向,而是目前来看,全球汽车产业“看得到”的“增量”只出现在中国市场上,任何厂商如果无视这一现实,不把全球资源向中国倾斜,它的CEO无疑会在下一次股东大会上被赶下台。

中国汽车市场短期来看都不会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风向标,这要归因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阶段。正因为中国汽车市场很可能整体与美日欧市场慢10到20年,因此很多方面都让我们感觉两个市场是南辕北辙。比如SUV这种产品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很成气候,但今天显然市场正在萎缩。但10多年之后的今天,美国当年的疯狂正开始在中国汽车市场上重演。那些还没考虑在中国生产SUV的厂商要注意了,你们很可能会错过中国这一轮SUV热。

除了SUV,“大车”也正在成为中国市场的流行元素,这也是中国汽车市场与美日欧南辕北辙的地方之一。我前几天写的MBA的L化(加长)已经是个大趋势了,未来E级、5系、A6这个级别的车型,如果车长小于5米,轴距小于3米,那你就别指望在市场上能有竞争力了。至于S级、7系和A8,我认为它们必须成为下一代量产汽车新技术的引领者,短期来看,它们除了装备更多电子玩意、更大一点外,还真难以让车主明确知道他们究竟比同品牌的E级、5系、A6“豪”在哪里。毕竟,这个级别的车型短期来看还不会单独为中国市场的富豪们定制,而全世界其他市场的富豪们似乎从审美方面已经过了对大车的迷恋期。

另一个南辕北辙的是新能源。日本市场疯狂推混合动力,美国市场显然在混合动力之后钟情于纯电动,而欧洲市场仍然是柴油车的天下,中国市场炒得最火,但如果说落地的话,依然是风平浪静。欧洲也没多少电动车鼓励政策,那是因为人家选择了柴油发动机。中国没有任何选择,貌似要看市场竞争的结果来定。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催得紧但补贴和优惠政策就是迟迟不出台。如果按照阴谋论的观点出发——中国内资品牌还没做好准备,政策出来了就便宜了外资品牌了。但问题是你越滞后,产业的路径选择代价就越大,但愿那些内资品牌在新能源产业路径选择方面都有内幕消息,否则大家彼此都不通气,连通用和日产都已经在电动车方面拉帮结伙了,我们这边却还都在单兵作战呢。团结当然是必须的,但前提是团结也得有个共同的目标,现在还处于赌博阶段,路径不透明,那大家就都在赌博,只不过谁的筹码多谁就下注多而已。

另一个我认为属南辕北辙的特征是汽车的设计。在这届车展上,不少厂商找来了全球设计师来中国谈汽车的设计。我认为他们很可能在对牛弹琴。如果大家认可市场是检验汽车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那么至少在中国市场,全球的那些设计大师们显然对不起各大品牌支付的设计费。从某些据说精于设计潮流的媒体记者那我听到的风声是——大众的设计很庸俗。但问题是中国市场这种庸俗的设计最讨车主欢心,尤其是最近5年,几乎大众的每款车都对得起它的设计师,即使是上海大众汽车的本土设计,我认为其市场成功也远超设计师的想象。至于宝马、奔驰、奥迪、丰田、本田的设计,那更是远超那些所谓以设计见长的品牌,除非我们不关注市场的结果,仅仅以审美的角度去谈设计,那样的话,意大利的设计师们可以坦然去吹嘘他们设计如何了得,否则他们只能成为汽车工业史上的典范,或许他们说的没错——汽车是动态的,应该从动态的设计中发现美,但问题是那些前卫的、古典的汽车设计不论是由中国本土厂商花费重金请意大利设计师冠名而来还是意大利本土的汽车设计,亦或者由日系厂商倾力钜献,但它们显然在中国几乎没有胜绩,硕果仅存的法拉利玛莎拉蒂其实卖得不是设计只是个品牌而已。中国的那些车主多数连自己那辆法拉利或者玛莎拉蒂的全名都读不顺流,你怎么能指望他们去欣赏你的设计。所以别再扯淡谈什么设计了,在中国汽车市场,不怕你模仿,就怕你不敢模仿;不怕你有自己的设计,就怕你不敢坚持自己的设计。你找来设计师来谈设计还不如直接告诉消费者:我这款车的设计价值千万……倘不是这样,你还是讨巧地告诉中国消费者——这款车最大的设计亮点是:它和比它更高端的那款车采用相同的设计理念,你少花1/3的钱买到的是相同的设计,这叫设计的性价比,MBA们几乎都是如此。该讲艺术的时候我们谈钱,这很庸俗,但遗憾的是:这就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本质。

当然,中国汽车市场南辕北辙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全球多数国家的后市场参与者都能活得不错,但中国市场做售后服务的多数都不怎么赚钱,当然,配件确实能赚点钱,但问题是那算不得服务附加值,因为零部件厂商比整车厂商赚得还要多。所以,多数厂商的售后服务做得都是无名无利的事情。多数经销商虽然喊着整车在赔钱,但很多调查都显示——多数经销商仍然是通过新车销售在大赚特赚。所以,当有人说售后服务很重要的时候,作为车主千万别当真,他们的言下之意是:避免客户投诉很重要,因为我们的危机公关能力还很弱。别再为难那些在车间里辛苦的维修师傅了,他们赚点钱真的不容易,如果你拿在4S店修车和路边店相比,那你就别抱怨自己的老板不给上补充医疗和养老保险了,路边店那些可怜的小兄弟们连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都没有,你给的那点钱是挺有性价比,但开路边店的老板雇佣的修车师傅其实更有性价比,那点微薄的收入连让他们在这个城市混个温饱都挺困难。但愿我刻薄的评价没有让你不快,但这就是中国汽车产业最让人难堪之处——我们的媒体其实总是在欺负最不该欺负的人。

下一次中国汽车的生日派对要到2011年的上海了,可以肯定,下次的派对各厂商的老大们都得不远万里来中国,谁不来就是对中国不重视,回头中国的回报就是曝光率降低、市场份额下降。但愿那个时候中国汽车能开始慢慢和全球同步,做汽车的,总讲南辕北辙的故事,其实真的挺尴尬的。